国防动员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防动员文化 > 文苑天地
爷 爷
发布时间:2024-06-24   点击量:84    作者:游泳的鱼   分享到:

我是一个没有见过亲爷爷的孩子,我的爷爷在我出生的时候就去世好多年了,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爷爷”这个称谓对我来说,除了羡慕就是陌生和遥远,直到有一天,我来到一个陌生的家庭。

那是一个仲夏的下午,我第一次以对象的身份和媳妇去她家迈进古朴的门楼,穿过短短的甬道,走入前房,左手边的房屋门口站着一位老人家。当眼睛适应了昏暗的光亮,老人家的轮廓呈现在我的面前:个子不高,头发剃的干干净净,面容红润健康,身体结实健壮,老式对襟的衣衫整整齐齐,黑色的裤子收拾的十分合体,系得端正的解放胶鞋一点泥土都要没有。透过昏暗的光,老人家长长眉毛下那双威严的眼眸注视着双手提着礼物的我,冷汗瞬时打湿了我后背的衣裳。随着媳妇,我也叫了一声“爷”,老人威严的眼睛忽然间温柔起来,脸上挂满了和蔼的笑容,急忙领着我们向上房走,热情地招呼我坐在八仙桌上,吆喝着奶奶上茶做饭。

八仙桌是关中农村老式的榆木桌子,宽大厚实,桌面的油漆已经斑驳,桌上整齐地摆放着茶具和一张老照片。老人家从老式的搪瓷茶壶中倒出浓浓的酽茶,热情的招呼我喝茶解暑。我恭敬地给老人家发烟,老人宽厚地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烟袋,美美地点上一锅,说他不吸纸烟。老人吧嗒吧嗒地抽烟,我小口小口地喝茶,媳妇和奶奶去做饭,时间仿佛停滞一般,一切都静悄悄的。吃饭的时候,只有我和老人家坐在八仙桌上,媳妇和奶奶没有上桌,我正不知所措的时候,瞄见媳妇在抿着嘴偷笑,我心里不停打鼓,搞不清什么状况,毕竟第一次登岳父家门。草草地吃完饭,爷爷不让我收拾桌子,和我坐下来闲谈。过后我才知道,媳妇抿着嘴偷笑是因为爷爷比较严格,在吃饭的时候爱给晚辈讲道理,家里的娃娃们一般都怕单独和爷爷在一个桌子吃饭。

爷爷简单地问了问我的家庭状况,工作情况,然后就和我随意地漫谈起来,没有一点架子。他给我讲了他的经历:年轻的时候在西安给大官做随员,在铁路上做列车员,抗战时期从武汉徒步回家看望母亲,就是八仙桌上摆放的老照片,在生产队当会计,做金沙渠的渠长等等一系列往事,特别是给我讲了我老家潼关老县城的情况,说他在做列车员时从老陇海线过了好多次,又问了新潼关的情况,说他很想去看看。

时间长了,我和爷爷越来越熟悉,我也越来越喜欢他。每次回家,爷爷总要和我聊一会儿,给我讲了好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爷爷的好多做法我也越来越理解。比如爷爷总要给家门口的流浪者送饭送水,有时还领到家吃饭,爷爷任何时候衣服都穿的整整齐齐,爷爷经常带着工具去金沙渠巡渠等等。也有的时候弄得我挺尴尬。比如有一次我和媳妇在屋子聊天时间长了一点,爷爷把我们叫出来,给我们讲瓜田李下,弄得我都红了脸。在吃饭或者大家都比较高兴的时候,批评兄弟姐妹,弄得大家不欢而散等等。后来想想,这是爷爷秉性使然。爷爷是一个讲求修身,对个人修养严格要求的人。

爷爷做人做事讲究“清、慎、勤”,喜欢读书人。他希望我们晚辈好好念书,严于律己、严以修身、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希望我们慎独、慎微、自律,勤于自省,希望我们有脚踏实地的干劲,敦本务实,希望我们参透“信仰、道德、境界”。爷爷要求我们要有点精气神,德才兼备,希望我们律己、及人、兴大道,积善成习。

直到有一天,爷爷走失了,一天后临村的好心人把他送回家,才知道爷爷的海尔默茨症已经很严重了,从此爷爷的生活需要人照顾,再也不能和我们谈心、劳动,这时候才感到以前和爷爷在一起的时光弥足珍贵,以前的场景从眼前一幕幕划过:扫房顶时絮絮叨叨的叮嘱,关切的眼神,点种子时专注的目光,迎接你回家时热情的招呼,看你吃好饭菜时温暖的笑容,农忙时叫早的喊声,巡渠时摇曳的手电光,浇地时地头忽明忽暗的烟锅光亮,打麦场上挥动的木锨。后来爷爷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基本上已经认不清人了,我们也经常看望爷爷,有一次回家看望爷爷,经常照顾爷爷的姑姑让爷爷认认人,爷爷基本都想不起来,我走到爷爷身边,大声问爷爷我是谁,爷爷很生气,说你就是那个当兵的,我还不认识你,大家都笑了起来,我心里暖暖的,却湿润了眼眶。

爷爷终于还是走了,终年80岁。在写祭文的时候,我拿过大姨姐写好的祭文,本想改成一篇四六对仗的骈体文。回想爷爷的一生:爷爷从小生活在社会动荡时期,经历了军阀混战、国共战争、抗日战争、新中国、合作社、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迈入小康,经历过痛苦,也享受过快乐,风烛残年,赶上好日子,看到孩子们都过上幸福的生活,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也没有什么遗憾。

爷爷是传统的中国人的一员:注重修身,勤劳善良,莅事慎,事上敬,接下诚。我想,用什么华丽的词藻都不足以描绘爷爷的过往,爷爷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我们晚辈树立了一个做人做事的光辉典范。我只在大姨姐写好的祭文上做了少许润色,添上一句俗语:把简单的事做简单了就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平凡了就不平凡。

在这个祭扫先人的清明,我也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气才写了这篇文章,至于爷爷和我其他的故事,也就省略了,请允许我把它埋在心底,我不想让自己再次陷入深深的思念中。最后,我想用一首小诗做个结尾:


走过铺满桐花的小巷,

依稀听见高亢的秦腔,

竹藤椅石砌墙老相框,

高屋亮厦弥漫茶香。

 

你领我走,

在弯弯曲曲的金沙渠上,

溪水流过,

静静的月光。

你说孩子,

勇敢的去闯。

 

我又走过弯弯的渠旁,

陪我的只有溪水月光,

我最需要你的鼓励和赞赏,

你却不在我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