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时间:2021-10-29
来源:陕西省国防动员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陈韶菲

毕业之后工作之前,闲来无事决定读一读关于历史的书籍,于是选择了《万历十五年》。《万历十五年》成书于作者黄仁宇潦倒之时,当时他急需一部有份量的作品来证明自己,于是他调动自己前半生的经验和思考,结合《明实录》以及一些奏疏笔记、地方志和国内外相关著作,完成了这本书的英文版。书中他选择了全年无大事的明朝万历十五年作为切入点,用六个人物、七篇文章来展示大明帝国并分析它的内在机理,书中夹杂了大量思辨性的内容。事实上《万历十五年》的叙事结构就是以一个个人物为中心,以万历十五年作为时间节点,前后各推一段时间,然后将整个大历史段的重要事件进行了梳理。

书的开篇讲述了一个乌龙事件:百官听闻皇帝要举办午朝大典,于是纷纷匆忙奔赴皇城。大批官员盛装而来,到了城楼下才由宦官告知皇帝并没有举办午朝的旨意。作者以这样一个事件作为开端,以小见大的展示出了明朝后期治理上的混乱,一个小小的谣言竟然可以调动百官。书中描述的明朝是一个极重道德礼法的时期,这样有损朝廷体统的事件使得万历震怒,于是下令彻查严办。明朝的治国理念不依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运用道德伦理使卑下服从尊上。朝廷更要做出表率,因此万历是一个熟悉各种礼仪的君主,从9岁即位起大小事宜都要照章办理。他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敬重天道,甚至对于官员的选拔任命道德也重于能力。典型事件便是张居正为父丁忧。1577年秋天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官员应当停职回原籍守孝,但是鉴于只有15岁的万历在国家大事和教育上仍离不开首辅,张居正三次上书被万历三次挽留。即便如此,还是有大批官员上疏弹劾,他们认为法律的约束是有限的,但是一个人如果能遵守忠孝气节,那么他必然是正直的,皇帝的老师必须要遵守孝道,才能令万民臣服。事件最终以万历严惩参奏张居正的官员收尾,这也可以看出,此时的万历对于朝廷的制度,文官的进谏还是有反抗的余地和态度的。但是道德和礼教仍旧高于一切,广大儒生用他们理解的儒教建立起了一个看似完美的表面世界。与此同时又存在着一个潜规则下贪污腐败、结党私营的现实世界,两套不同的规则相互交融组成了这个封建王朝。海瑞作为儒生的代表,是以一个政府廉洁形象大使的身份出现的,他重视法律教条,完全漠视潜规则。对于律法教条中忽略的地方,他的斟酌标准始终以伦理道德作为指导,将人的一举一动简单生硬的归结为善或恶两个道德范畴内。但是对于官场的阴阳之道完全不通,这使得他常坐冷板凳,一身抱负却无法施展。除此以外,李贽继承心学主张,试图改革儒家学说,如成功也可点亮一丝人性解放的光芒,可惜终不敌保守的腐老众儒,被捕入狱,自尽而死;万历本来有中兴之愿,但在张居正死后大小事宜都被文臣粗暴干预,他厌倦了在各种典礼上充当摆设,怠政三十年;戚继光在面对军事领域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下,试图在蓟州开始革新军队训练、作战、补给模式的尝试,最终受限于当时的利益牵扯,不了了之书中的人物各有特点,都曾想要凭一己之力做出改变,但是都没能逃脱封建礼法道德的束缚,最终都以悲剧收场。这些失败者的形象实际是这个失败王朝的缩影,他们不知道问题的根本出在了制度,不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仅靠部分人的意愿是无法改变整个国家和社会的。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历史证明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再多的努力也没有办法拯救和改变中国。近代先驱们正是因为明白了这一道理,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最终建成了现在强大的新中国。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共产主义者,也应该多读多学历史,以史为鉴,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