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篇于2025年乙巳清明祭祖。
--作者题记
跨越时空的血脉传承与请谱寻根之旅
— —《汪氏志》送捐馆藏记
汪明坤
我出生在湖北浠水一个离县城二十里的小山沟里,因高中毕业后在北京服役、武汉上学、西安工作,对于家族之事,所知甚少。2019年8月,我休假参加中华诗词学会第四届高研班,有幸结识了汪心恩宗亲,蒙邀加入“汪氏古典诗词投稿群”,与汪氏宗亲有了更多一些的接触和交流。慢慢通过宗亲群和《汪氏通谱资讯》《天下汪氏》《汪氏文化》《汪氏资讯》等微信公众号,了解到更多关于中华汪氏修谱、建祠、立碑、祭祖等方面的信息,请谱溯源、寻根问祖的想法便油然而生。
此时,汪氏宗亲们为传承弘扬汪氏文化,铭记先辈们的奋斗历史,中华汪氏宗亲专门成立编委会,历时数载,于2024年10月完成了《汪氏志》的编纂出版,并发出了捐赠倡议,全国宗亲纷纷响应,目前已向全国77家图书馆(档案馆)捐赠。
因我远离家乡,立业成家,回乡次数屈指可数,对家族的贡献几近于零,带着这份歉意,我加了汪湧宗亲微信,进入《汪氏志馆藏录》编委群,于2024年12月11日主动请缨向陕西图书馆(以下简称陕图)捐赠,加入到捐赠队伍中来。短短两天,《汪氏志》便寄到,因我有事,第三天晚上才取件。但在此期间,我提前打电话联系上了陕图,作了初步沟通。15日一早就驱车,与爱人专程前往。因离我家较近,虽然平时经常路过,但很少开车去陕图,不知道门前有无停车位,绕了很大一圈才停到旁边的省体育场,下车后再绕一大圈方才进入陕图。
在陕图前台,说明来意后,接待人员建议我交给读者服务中心的志愿者,现在就可以办理。因我知道陕图是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我们《汪氏志》编得这么好,怕他们不够重视,当普通书籍一收了事,便对接待人员说此书编篡不易,不能简单处理,便没有同意。于是找到三楼古籍保护中心,极力推介宣传我们《汪氏志》,但工作人员说,这是现代出版物,不算古籍,可去地方文献部(对外称陕西地方文献收藏中心)或阅读推广部咨询。我穿过一排排书架,如同走迷宫一般,好不容易找到地方文献部。他们却说,我们主要接收陕西本地的志书,您的《汪氏志》不太符合要求,虽可勉强接收,但可能会束之高阁。于是,只得去阅读推广部,但遇铁将军把门。打听方知,他们周末轮休,我之前并未了解到这一情况,但又不甘心首次捐赠就白跑一趟,便又到前台商议咨询。他们建议我把书留下,待明确受理部门并确认后,会主动联系我,通知我领取收藏证书。我毫不犹豫地拒绝,说明天再专程来一趟,今天正好带回家,还能再看看。
第二天(12月16日周一)上午,我专程前往捐书,却是令人意想不到的顺利。可能是陕图内部已对接好,工作人员在仔细查阅后,同意接受捐赠,客气地请我作了登记编号,填写了书面的《赠书证》给我,表示他们推广部将会妥善保管并向全国推广,愉快地与我合影。《汪氏志》的入馆,不仅为陕图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宗族文化典藏,更为深入地研究汪氏家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按照工作人员给我所作的“线下可借阅、线上可检索”的保证,必将吸引更多宗亲、学者前来探寻、研究,感受汪氏家族的发展脉络和历史人文的厚重。送捐《汪氏志》,既是对家族历史文化的致敬与守护,更是搭建起了一座沟通今古、继往开来的桥梁,使家族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有感于这次捐书的一波三折,当即诗以记之:
你有闲时他未闲,电聆面晤耐心谈。
宣传推广宗亲志,十五捐书十六圆。
其实,在此次捐赠之前,我们陕西省国动办党组书记、主任曾明同志就亲自安排,由机关党委于2024年11月27日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到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又称西安国家版本馆、文济阁,以下简称版本馆)开展了“赓续中华文脉 坚定文化自信——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党日活动。参观版本馆后,很是震憾,由此便产生了将《汪氏志》捐赠给版本馆收藏的想法。因为给陕图重在宣传推广,方便汪氏宗亲和研究人员查阅,也好让新生代认谱归宗;而光推广,不收藏,不够保险,捐赠给版本馆则能永久珍藏,万世流芳。
于是,我找到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董安森同志,要了版本馆联系人的电话,对接联系上承担捐赠事务的部门负责人成威女士,积极向她宣传推介《汪氏志》,她说家谱和族谱在她们的征集范围之内,同意接收两套,但重申了对捐赠出版物的相关要求。我及时转达此情况并提请注意,汪湧宗亲当天就安排寄出。两套《汪氏志》于18日寄到后,我专门带上一套到曾明主任办公室报告了这个情况,并感谢主任提前亲自安排的主题党日活动,为我实现这次捐赠搭建了快捷沟通的桥梁。曾明主任对我的捐赠之举非常支持,在初略翻阅了一下《汪氏志》后,也感觉很不错,认为姓氏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捐赠给版本馆保藏非常有意义,又主动谈了谈自己关于家族世系传承的一些情况和观点,还问我要不要他给版本馆打个电话。我说,我就是用您提供的渠道联系上版本馆的,不敢再劳烦领导了,今天专门向您汇报只为表示感谢之意,向您报告之后我才能前往捐赠,不然心里不安。得到曾明主任的支持肯定后,我才联系成威女士预约捐赠时间,获知版本馆25日之前都有重要接待活动,立即约定26日前往。这一天既是《汪氏志》载入炎黄史册的大好日子,更是伟人的诞辰纪念日,我不想捐晚了,但想早也早不了,确实刚刚好,感觉冥冥之中似早已注定。
当天一大早,我驱车前往西安国家版本馆。馆方负责人在我即将抵达时,主动联系我,告知我从哪里进入,交待门卫放行,派人引导车辆停靠到指定位置,带我们上办公楼,又是端茶倒水,又是整理办公室选景,给我们拍照,接待很是热情周到。在认真查阅《汪氏志》、仔细听取我的介绍后,很快给我们办理了捐赠手续,并愉快地与我们夫妻俩合影留念。在我提出为什么出具的是《感谢函》而不是《捐赠证书》时,耐心地向我解释版本馆捐赠的标准,并且补充说,全国有书号的所有正规出版物,都必须在该书出版后的指定时限内,将电子版本发一份给国家版本馆保存。也就是说,所有出版物进了国家版本馆就是进了保险库,将会永久珍藏,万世流芳。
在随后的聊天中,成威女士专门给我们拿来了版本馆的宣传彩页,逐一耐心解答我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想参观版本馆时,专门安排一名能作英文翻译的工作人员负责讲解和一辆馆内摆渡车全程保障。在参观中,我们边看边问,既看了整个场馆的布局,又看了《赓续文脉 踔厉前行—中华文化经典版本展(西部篇)》和《楮墨遗珍 万里同风—丝绸之路版本展》两个展览,还知道了建馆的经过和首批工作人员的招录,进一步加深了对西安国家版本馆的了解。
西安国家版本馆(文济阁)是国家一总三分的四馆之一,由张锦秋院士领衔设计,建筑群南依秦岭、北望渭川,园林交错、山水相融,呈现出恢宏磅礴的汉唐气象。馆中收藏了海量的中华文明和陕西特色印记的版本资源,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承担着中华文化版本保藏、展示、研究与交流的职责。馆内的最大单体建筑为文济厅,建有九十米长二十米高的巨型通顶书墙,陈列了五万余册精品图书,高大威猛的天禄与麒麟护卫左右。
捐赠《汪氏志》融入这个国家文化宝库,深感荣幸,这不仅是对家族文化的保藏与传承,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致敬。当天我驱车往返一百多公里,步行达几万步,到第二天整理照片再次回顾时仍觉震憾,综合两次参观,遂作排律以抒怀:
文济阁中根脉长,版本琳琅岁月藏。
画栋高台凝巧构,飞檐斗拱闪祥光。
朝迎旭日辉盈室,暮送明霞意绕梁。
山水相融星拱月,天人合一汉牵唐。
千年种子基因库,百代精神史册芳。
漫步其间心欲醉,我为风水韵悠扬。
完成这次捐赠,算是给龙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深感庆幸,遂以诗作结:
馆藏版本纳乾坤,文济阁中龙脉纯。
《汪氏志》书传万代,汉唐风骨祖周秦。
在这两次捐赠过程中,我断断续续浏览了《汪氏志》的目录和部分篇目,很是振动和感慨,先后写了三首七律点赞。
其一 速览述怀
姬汪得姓始颖川,盛景繁声泽后贤。
祖德昭彰腾瑞气,族风骀荡绕祥岚。
门庭赫奕兴家业,典册琳琅祭祖先。
百世风华今胜昔,春秋万代永留传。
其二 血脉传承
邑赏姬汪在颖川,右王左水姓相传。
族兴百代书华彩,德厚千秋织锦篇。
学富五车铭古训,枝分四海挂征帆。
今朝喜看群英会,盛景长歌福运绵。
其三 文脉寻根
汪氏英贤百世勋,九州祠宇绩长存。
清风拂面精神爽,朗月临窗雅趣纷。
笔走龙蛇才韵溢,文成锦绣馆藏真。
寻根且作青云客,盛世高扬列祖心。
其间,结合汪氏家训,我又上网检索了更多关于家族发展传承的信息,试作《汪氏贤风赋》发群:
汪氏贤风,源远流长。祖德宗功,赫赫扬扬。若夫溯源而上,血脉发于炎黄,邑继姬汪,历经风雨,代有贤良。
或为文臣,如繁星之璀璨,丹心辅国,勋业昭彰;或为武将,似皓月之流光,忠肝义胆,铁血安邦。
观夫今朝汪氏,承先辈之志,守礼义之纲。家风严谨,孝悌传芳。兄弟和睦,妯娌温良。邻里相亲,友朋共匡。
每逢族事,互商互帮。家长里短,情笃传香。尊长爱幼,互敬互匡。同耕同读,共富共昌。编志修谱,万世传扬。
嗟乎!汪氏之盛,德厚留芳。愿我族运,永祚绵长。千秋万载,福泽未央。
以上六诗一赋虽然比较宽泛,水平一般,但把我当时的所见所思大体上都呈现出来了,之所以全部录入,终归也算是送捐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记录吧。
自这两次捐赠之后,我的查谱寻根之意便一发而不可收。我给大哥、二哥、三哥打电话,询问我家的字辈传承,反复几次,大哥才回忆记起口口相传的“烈著威扬 立功昭信”八个字,说我们这一辈是“扬”字辈,但说不清楚我家的谱系分支,到底是哪个郡望哪个堂号,是从哪里迁移过来的。28日,我在“《汪氏志馆藏录》编委”群发出寻根问讯请求,三位宗亲当天就回复,给我指了路。湖北浠水老家的汪寿平宗亲第一时间与我对接上了字辈,我赶紧加微信作进一步了解。汪宗华宗亲建议我直接与中谱办、汪氏志主编汪兴吾、汪长富、汪封林、汪湧联系对接,并询问我“可是陕北或榆林市支亲”,说陕北家谱只有汪占贵会长之系有谱,他去过,可查我属于哪个支系!但我老家在湖北,可能相隔较远,就没有打扰。群主也建议我与汪寿平宗亲对接。
汪寿平宗亲与我同一辈派,我是90世,他是88世“著”字辈,与我祖父同辈。在群里,寿平宗亲说他于1993年、2017年两次参与和主持了浠水味根堂汪氏宗谱的编修圆谱工作,非常热情地欢迎我回老家去看看!我很感动,随后多次向他请教,自然而然加深了对家族谱系的研究,也不停地打电话,让几位兄长回忆回忆。
听兄长和长辈们说,我们家所在的这个塆原本叫汪家榨。当时,我家院子很大,一进几重,还有一个很大的古老木油榨作坊,请了不少长工,木榨油工艺远近闻名,传承久远。每年油菜籽下来,十里八乡都来我家排队榨菜籽油。传说油榨作坊里住着榨神,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油榨开榨祭拜仪式。因爷爷这一辈没有男丁,父亲十几岁时由同宗过继,按家谱“烈著威扬 ”派生字辈,爷爷与父亲的生父同为“著”字辈,还有六个亲兄弟,也就是共有八个爷爷,往上至“封”字辈同祖,到我们这一代为“扬”字辈,兄弟四个,还有两个姐姐,我最小。母亲比父亲过继时间还早,早在周岁时就由谢家抱来汪家抚养,念过私塾,当时家境还算殷实,几个爷爷对母亲宠爱有加,比大户人家的大小姐还幸福。到六十年代,我家因被小人诬告藏有金银珠宝和外公的医书而被抄家,好好的院子让造反派掘地三尺,虽然什么也没找到,却把我家的祖宅和油榨都没收充公,自此我家家境每况愈下。到七十年代我出生时,一家人已被统一安排在好几家共用一个天井、堂屋的院子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才迁出立户。
我让大哥从邻居家,请出1993年九卷本《汪氏合修宗谱》,让侄子用手机扫描我家所在的源八分支卷六《肇时房下封吉支下世传》发来,仔细对照《汪氏志》和网上搜索的相关记载,我家应属爽公支平阳郡味根堂,是迁浠十六分支中74世源八分支“朱店韦堰始祖”。细究起来,因祖上对男丁不旺的各房有让同宗家族子弟过继来延续香火的传统,我家在“节”“著”“威”三代都有过继的情况。由74世源八祖至90世我这一代“扬名”17代的世系脉络(实线表示父子关系)是:源八祖——和二——子成——理公——鲁凯——膺煌——封吉——於超——唐宪——松元——筠舜——柏隆——节富——烈顺——著海——威滨——扬名。而纯按血脉来论,从“于”字辈分支就有不同(用黑体显示),具体是:源八祖——和二——子成——理公——鲁凯——膺煌——封吉——於起——唐邦——松协——筠汉——柏松——节典——烈科——著江——威滨——扬名。从源八祖再往上由爽公追溯到轩辕皇帝的世系为:……轩辕皇帝……周公……始祖汪公(颖川侯)……华公(44世祖越国公)——爽公(45世)……太元(47世)——仁素(48世)……道安(56世)——源……珉(71世)——从(72世)——林万(73世)——源八祖(74世)。如果能够确认我家对应的是迁浠十六分支中的源八分支,按以上梳理之结果,整个世系脉络基本清楚。但因还未见到2017年的家谱,也没有查到与总谱接续的凭据,我家所属郡望与堂号是否为“平阳郡味根堂”有待考证。按照“系肇东鲁,膺封於唐。松筠柏节,烈著威扬。立功兆信,镇宇安邦。敏勤慧智,辅佑乾纲。康强逢吉,率直端方。懋滋蕃衍,桂馥兰芳。绍基绳武,崑璧辉煌。精纯粹美,雍穆齐庄。树身作则,用笃伦常。锦延嗣续,祚荫孔长”口诀,我家字辈已排到154代,而按照我家家谱“肇时房下封吉支”的说法,“封吉”上溯到“膺”字辈一为“肇时”、一为“膺煌”,为何不一致?存疑待考。而且按照我家所在的源八分支卷六家谱记载,派生字辈的大名仅在谱上显示,但原名和实际用名却将“於唐松筠柏节烈著威”等9个派生之字统一更换为“应一生承永光国崇文”。比如:我爷爷为“著”字辈,家谱上记录字辈名为著海,但实际用名却将“著”字改为“崇”字,碑文上所刻姓名为“汪崇海”,汪氏同辈所有男丁也都将派生之字更换为“崇”字,并且只取另一不同之字以相区别,一直到我这一辈,不知道有什么讲究,还需要细细查证、探明根由。
根据网络提供的汪氏文化遗存与数据显示:远祖44世唐越国公汪华为徽州汪氏显祖,分“六州九十八族”,第七子汪爽为“爽公支”始祖。宋元时期,爽公后裔因战乱自徽州(歙县、婺源)迁至江西鄱阳湖地区,后参与“江西填湖广”移民潮,于明代迁入湖北黄州府(今黄冈市)。在时间上,“源八朱店韦堰”分支的迁移记载,与明初洪武至永乐年间(约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的官方移民政策吻合,有六房威扬堂(麻城岐亭支)和祠堂对联“烈著唐封光越国,威扬明徙镇楚疆”可考,推测先祖自徽州迁江西,再转迁鄂东;在浠水朱店汪氏宗祠遗址,存明万历四十年《八门分宗碑》,镌刻“烈字辈八门共祭,威扬堂六房独尊”字样;在分支定位上,浠水朱店现存“威扬桥”“烈公井”等古地名,字辈含“烈著威扬 立功昭信”,与《汪氏通宗世谱·平阳卷》所载“平阳郡60世至80世字辈”高度吻合;在清康熙前后因避讳,将“圣功昭信”之“圣”字改为“立”、“昭”字改为“兆”,体现地方支系对总谱的适应性调整;据2015年黄冈市档案馆和麻城《威扬堂汪氏军籍册》记载,六房汪扬武(“扬”字辈)于清乾隆二十六年任武昌卫千总,验证“烈著威扬”与明清军户制度相关联。从文化遗存的碑刻、谱牒和地理印记等实证上研究分析,家谱与族谱所载的迁徙路线,与汪氏传承脉络相一致。以上所述根据AI搜索数据整理,不一定可靠,特别是在世系表述上,可能是在分支定位上有出入,汪氏通宗世谱所载平阳郡60至80世字辈与我家分谱的86至94世,相差却超过20世,有什么凭据证明是高度吻合,均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确认。
好在汪氏宗亲们编撰《汪氏通宗世谱》后,秉持着对先辈的崇敬之情和对汪氏血脉文化的执着追求与传承弘扬,耗费数年心血,全面搜集汇总世界各地汪氏家谱的现存记录,深入研究梳理家族近百代的兴衰变迁、人物事迹和风俗文化,精心编纂出版了《汪氏志》,这对于加深汪氏血脉和宗族文化传承的学习与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新生代的寻根问祖提供了一个有据可考的清晰脉络,实可谓功德无量。
在通宗世谱、家族分谱和志书中,汪氏世系排行如一条金线,串联起从西周得姓到当代汪氏全球联谊的家族史诗,堪称中华家谱文化的活化石。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回溯血脉之源,而且可以从字辈嬗变中研读出中国移民史、文化传播史、伦理变迁史。我们家所属浠水八分支的迁徙史与九十字辈世系排行,解构了始自轩辕的血脉(姬周得姓)、唐封越国三千户(忠君爱民)、宋赐江南第一家(刚直敢谏)、明清经济变迁(木材商路)、军事制度(卫所军户)、移民脉动(“烈著威扬”)和文化交融(徽鄂互动)的历史密码。我由捐赠《汪氏志》开始,重拾家族记忆,探询家族历史渊源,寻根问祖至此,总算是有所收获。
我仿佛看见,跨越时空的志书墨香,以字辈为舟,鼓起汪氏风帆,镌周邑秦砖,传唐功宋韵,启明清迁移,乘盛世雄风,横渡历史长河,在全国近百家图书馆、档案馆和版本馆中流淌飞扬,在华夏文明血脉传承的史册上,绽放出时代的光芒。